幸福就在“家门口”
8月14日,早上六点半,晨光熹微,在漯河市黄河东路东段的沙河两岸,绿树掩映中的健康步道宽阔平整,荡着清波的沙河水,送来徐徐清风,人们三三两两,或慢跑,或快走,让释放的内啡肽开启一天的好心情。
此时,不远处的召陵区东城街道汾河路社区共享食堂里,在胡辣汤、八宝粥的热气氤氲中,店长吕晨菲和伙伴们也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位于双汇路上烟厂花园旁的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里,“办不成事”窗口的工位即将等来它的主人靳会杰。
在漯河市召陵区,这样的场景,在每一个平常而普通的日子里循环上演,在小城暖暖的气息中,树常青,人长情,马路上穿梭的电动车,喧嚣着每个清晨和黄昏。
幸福之城,温暖可及。其背后,是召陵区以社区治理“小支点”,撬动城市治理这个“大杠杆”,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好件件“微实事”,探索出的宝贵的社区治理经验。
多重服务场景buff叠满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像一个“家”
如果说社区是小区居民的“总管家”,居委会主任则是社区里的“大拿”。
而在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大拿”靳会杰身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自己却没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她长期在大厅的“办不成事”窗口坐班,现场帮助居民解决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016年3月,靳会杰来到漓江路社区工作。8年来,她把社区这个“小窗口”打造成了联系服务群众的便民大平台。
开放、融合、共享,是靳会杰给漓江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贴的“标签”。
“大厅里有沙发、有水壶,居民路过都可以进来歇歇脚、喝口水、喷喷空。”
这里不仅有党群议事站、人大代表工作室、党建(党员)活动室,还有“妈妈厨房”“幸福学堂”“吐槽吧”、心理咨询室、文体活动室和“小杰说事”直播间,等等。党群服务中心集聚整合了便民服务、日间照料、智慧医疗、志愿服务、就业指导、文化娱乐等233项服务功能。
为方便辖区居民下班后办理业务、开展活动,漓江路社区在漯河市首家推行“延时服务”,冬季晚上服务至九点半、夏季晚上服务至十点、周六周日正常开放。
“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开办‘幸福学堂’,担任志愿者的辖区教师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能够辅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现在正值暑期,孩子们都待在社区不愿走,他们做做作业、看看电影,有的家长一边陪伴孩子,一边帮我们做义工,亲情融融,就像一个大家庭。”靳会杰说。
临近中午十二点,78岁的郭玉清来到小区旁边的汾河路社区共享食堂,点了一份鸡蛋手工面,“既实惠,又美味,只需要花上一块钱。”有50年党龄的郭玉清说,“家门口的食堂成了我们老年人的‘心头好’。”
“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早中晚一日三餐,只要是辖区内的居民、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可享受一元就餐,9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就餐,80岁以上的老人6折就餐,70岁以上的老人7折就餐,60岁以上的老人8折就餐。”汾河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梦龙介绍说。
在社区二楼与新华书店联合打造的首家城市书房里,漯河高中学生张继龙正在安静地做暑假作业,市民杨女士带着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亲子阅读。店员周纪霖介绍说,每周六、周日店里还会举办软硬笔书法培训和AI编程课程。
社区里的服务场景远不止这些,有为3岁以下婴幼儿设立的托育中心,还有10元理发室、家政服务中心、共享健身房,更有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康复理疗、助餐、助医、助浴“一站式”社区养老服务。
“近两年,召陵区在‘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幸福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类型,设置不同服务场景,培育了‘一社区一品牌’,幸福社区各具特色,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社区成了居民幸福的家。”召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银广说。
“志愿”“治理”深度融合
“老破小”变为“幸福里”
孔子说的“里仁为美”,意思是“居住在仁德的地方,是非常美好的”。如今的漓江路社区,就是一个这么美好的地方。
漓江路社区成立于1994年,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这里一度成了老城区的代名词。辖区内有专业化小区9个、简易物业小区42个,有居民5460户、14460多口人。
如何把老旧小区打造成为居民愿住、想住、爱住的空间,只依靠社区的29名工作人员显然“势单力薄”“有心无力”。
上任伊始,靳会杰利用3个月的时间,拜访了辖区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以及有威望的老人,走访了辖区300多户困难家庭和残疾家庭。“摸清了家底,了解了居民需求,才能更好地管理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靳会杰说。
“勇做工作的领跑者,不做工作的陪跑者!”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靳会杰,很快拉起了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组成的“三支队伍”。
“相约周六花园里,磨刀理发量血压,累不怕来苦不怕,为人民服务不图啥。”天桥义工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7年9月,由赵国锁、苏永福等一批热心公益的老党员发起,坚持每周六在烟厂花园开展“爱见周六”志愿服务活动。
“天桥义工”成了漓江路社区的一张名片,社区专门成立了全省首家志愿者党委,从最初的17名党员义工,到如今带动注册志愿者5000多人,组建了22支志愿服务队,从理发、磨刀、磨剪子、修车、修鞋、补衣服,发展到义诊、法律咨询、教育咨询、红色经典影片放映、国学诵读、扶贫济困、携老助残、维护治安等,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也形成了“爱见周六”“夜鹰”守卫队、“小杰听您说”“小杰说事”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每年开展活动300余场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我就是小杰!”在靳会杰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人都愿意为社区工作助一臂之力、献一技之长、尽一人之责。
居住在棉麻龙泰小区5号楼的82岁老人余润华,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八喜牡丹》装裱悬挂在楼梯口,拥有几十年房龄的老旧小区顿时充满文艺气息。隔壁单元的单元长王保峰也将自家的盆栽绿植摆放到单元门口,每天进出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勃勃生机和绿意。
由175个楼栋长、505个单元长组成的居民治管委员会,覆盖面广、灵活机动、直接到户,家门口有事就在家门口解决,每月坚持“幸福来敲门”,把群众的“微心愿”、民生需求等反馈到社区,并发动居民参与小区公益服务和社区治理。
“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相互促进。”靳会杰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旧小区充满了烟火味、人情味、文化味。
“你们过生日能吃几道菜我不知道,但是我过生日能吃到几百道菜。”2019年的阴历二月十九,是靳会杰最值得骄傲的一天,社区居民把她邀请到“百家宴”上,端出自家的拿手菜,一起为她庆祝生日。“这群人的心被我暖热了。”一向“扑得开,收得住,能应上,能管下,大事明,小事清”的靳会杰说着说着不禁热泪盈眶。
共建共治共享
“邻距离”汇聚“邻里情”
“双汇、烟厂、际华3515,天桥街道的三张名片都在漓江路社区。”靳会杰在摸清了“家底”之后,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小资源”能够释放利民“大能量”。
“这个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社区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以‘红色堡垒’系统集成资源,凝聚服务合力,赋能社区治理。”靳会杰说。
漓江路社区党委通过党建联建,相继与双汇、烟厂、市第六人民医院、市供销社、区城管局、区实验小学等12个辖区单位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召开“党建联建联席会”,共商辖区大事,破解痛点难点,实现资源互融互享。
比如,在老年人、残疾人较多的烟厂生活区,改造了2000平方米的专业化活动中心,就近为老人、残疾人提供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维权、文体活动等全方位服务。
又如,与烟厂、双汇集团优势互补,实施“国企+”物业服务“一托二”模式,对企业职工居住较为集中的6个小区进行托管,有效解决了“三无楼院”无物业管理难题。
再如,联合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展“健康夜市”,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并建立智慧医疗诊断“直通车”,居民在社区进行测量血糖、心电图等诊断,相关报告直接传输到医院,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联。
此外还联合召陵区实验小学,聘请“中国好人”苏永福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桂平担任校外辅导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随着居民文明程度、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漓江路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已然成形。社区党委2022年、2023年连续获评省“五星”党支部,被省民政厅授予“五星社区”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示范站”等国家级荣誉6个,荣获省市级荣誉48个。
“召陵区委在幸福社区建设中,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主心骨’和‘旗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社区治理基础不断夯实,居民生活品质、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区成为组织有力量、民呼必有应、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幸福家园。”召陵区委书记李湛说。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刚在漓江路社区调研时,要求将其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省委组织部也给予了“省内学习漯河市漓江路社区、省外学习上海市杨浦滨江”高度评价。
通过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桥街道漓江路“文明和谐社区”、东城街道汾河路“幸福社区”、翟庄街道燕山路“志愿服务社区”等已经先行一步,召陵区社区党建品牌已然熠熠生辉。(本报记者 孙雅琳 仵树大)
■评论
共建共治共享的成功实践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民选
召陵区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在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进程中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堡垒作用,不断增强社区治理效能,他们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启示性:
参与主体多元化强化了支撑力。居民治管委员会使协商民主机制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党建联建联席会”使党组织的引领协调作用更加凸显,“国企+”物业服务“一托二”模式使“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落到了实处。共同目标激发出活力,放大了张力,凝聚成合力,行政“单向管制”转化为上下两端良性平等互动、“双向互促”,形成了共建共治的强大支撑。
要素融合多样化夯实了治理基础。党群服务中心集聚整合出的233项服务功能,确保把居民琐事办好、碎事办了、小事办到,彰显出执政为民的情愫;社区党委书记在大厅的“办不成事”窗口坐班,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确保居民急难愁盼之事随时有人接管,宣示执政者必须的执行力;组建由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组成的“三支队伍”,使邻里零距离、干群等距离、治理效能不游离,治理方式、手段的现代化、专业化和人性化在最基层得以充分体现。
治理手段精细化助推了治理能力现代化。开放、融合、共享作为社区的宏观定位,使精细化治理成为保障各项政策和制度微观落地的基本要求。社区推行“延时服务”,周六周日正常值班,很精当。每年寒暑假都开办“幸福学堂”,辅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很精到。共享食堂对6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不同情况的老人不同比例打折供餐,定位精准;“一站式”社区养老服务,搞得也很精巧。各种制度的设计安排和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点面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召陵区做得挺精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召陵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的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往期推荐
全国超72%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24年居民医保最新缴费标准公布
开学季,大学生如何申请资助项目?
国务院食安办通报对媒体反映的“罐车运输食用植物油乱象问题”调查处置情况
和美乡村 可感可及——济源和美乡村建设探索与实践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